很多人不知道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什么关系,那就让沈阳公墓告诉您:
寒食节,又称冷节、禁烟节。它晚于上巳节又早于清明节。汉代的寒食节在清明节前的第三天,至唐、宋两代改为在清明节前一天,后来两者就混杂了。传说寒食节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属介子推有关。重耳流亡国外十几年,介子推一直跟随护驾,甚至割腿上的肉给重耳吃,为重耳返国立下了大功。后来重耳返国继位,是为晋文公。介子推不愿当官,背着老母躲入绵山。于是晋文公下令用火烧山,目的是想逼介子推出山,不料介子推却抱着一颗柳树,被活活烧死。他给晋文公留下一首血诗: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诛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
寒食节的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,禁火三日,造饧大麦粥。”最初的寒食节时间为一个月,后来改为七天、三天,最后定为一天。到了唐代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,寒食变为清明节的一部分。历代诗人咏清明寒食的诗不少,如唐代诗人韩翊作有《寒食》一首: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这首诗通过浅显的语言,不但描写了春天的长安城中,繁华热闹,处处飞花,而且准确地表现了寒食的暮春景象。
清明寒食节的饮食是饧大麦粥、枣糕(子推饼)、馓子。寒食节期间,各地多有扫墓祭祖活动。当天还把面粉、枣泥合在一起制作成饼,称子推饼,有的把它捏成燕子的形状,用柳条吊在门口,以此怀念介子推。